皮诺切特:誉谤满天下的南美最后军事强人

  • 首页
  • 关于新城娱乐
  • 业务范围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你的位置:新城娱乐 > 关于新城娱乐 > 皮诺切特:誉谤满天下的南美最后军事强人

    皮诺切特:誉谤满天下的南美最后军事强人

    发布日期:2024-08-23 04:13    点击次数:83

    智利军事强人皮诺切特将军

    在20世纪的历史上,西班牙语系国家里出了两个极其复杂又充满争议的军事强人,一个是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大元帅,另一个是智利的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大元帅。地处南美洲最南端、同南极洲隔着德雷克海峡相望,自称“天涯之国”的智利远不如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出名。但这个国家颇有特点,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及阿根廷,南北距离4300多公里,处在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之间的东西平均距离却只有200公里(最宽处大约400公里左右),智利是世界上国土最狭长的国家之一,因之被称为“丝带国”。它还拥有全球最丰富的铜矿资源,盛产葡萄酒。南美大陆有12个国家,组成南美洲国家联盟,其中巴西、智利、阿根廷因国力较强被当地人叫作ABC强国。

    智利地图

    南美诸国在19世纪先后独立,而多数国家直至20世纪80年代,长期为形形色色的军人政府所把持。智利的皮诺切特政权,统治时间不算南美洲最长的,巴拉圭的军政府执政35年;也不算最严酷的,阿根廷军政府要凶横许多,但它可以说是政治经济转型最成功的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现已相当于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正因为如此,皮氏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令爱他的人赞他是尽忠报国的真正军人,恨他的人骂他是作恶多端的暴君和独裁者。当2006年末此公病危入院时,有民众自发在军医院外为他彻夜祈福;当年12月12日,智利军方在首都圣地亚哥军事学院为两天前逝去的这位前最高统帅举行隆重军事葬礼,多达6万人列队瞻仰其遗容,但执政的中间偏左的巴切莱特政府却拒绝为皮诺切特将军举办国葬或者宣布全国哀悼,在民间亦有不少人开香槟庆祝……

    皮诺切特是一位精通战略的军人政治家

    军人皮诺切特

    皮诺切特,1915年11月25日出生于智利的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1933年,他进入军校学习。1937年,以少尉军衔毕业加入陆军。1939年,晋升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学校学习。1943年1月30日,结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诺切特进入战争研究所。作为该所最年轻的军官,他尚有任务需要执行,次年才真正开始在研究所的学习;1951年,他获得参谋长职务,回到军校教书,同时在战争研究所做助教,讲授军事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课程。另外他还积极参与军事学术刊物《百鹰》编辑。

    1953年,皮诺切特晋升少校。随后回圣地亚哥接受了战争研究所教授职位的任命,后又入智利大学法学院学习;1956年,皮诺切特与一群年轻军官同时获选参与厄瓜多尔战争研究所的合作项目,为此他不得不放弃法学的学业,在合作的三年半中致力于地缘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及情报学的研究。

    皮诺切特性格强硬

    1959年末,皮诺切特回国入陆军第一师总部;1960年,他被任命为“埃斯莫拉尔达”军团司令。因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为战争研究所副所长;1968年,他出任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年底擢升为准将,出任第六师师长;1971年1月,皮诺切特任圣地亚哥驻军司令,晋升少将;1972年,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国内政治斗争风起云涌之际,皮诺切特受命出任武装部队中最具实力的陆军总司令。

    从皮诺切特的军人生涯能看出,他并非一介武夫而且经历丰富,他从少尉干起,多次在一线部队和军事学府间转换岗位,对地缘战略、情报分析造诣颇深。早年打拼在军队中积攒的丰富人脉、自幼养成的自信坚强果断的个性、以及长期治学形成的视野,对皮诺切特今后执掌智利最高权力能一路闯过激流暗礁、识别各种危险,起到了一定作用。

    智利陆军围攻总统府

    1973年发动政变推翻民选总统阿连德

    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将军亲自挥师包围总统府拉莫内达宫,智利空军出动飞机轰炸了陆军部队围困中的总统府,第29任总统、左翼社会党人萨尔瓦多.阿连德遇难。按照智利军方的说法,阿连德是用AK-47自杀的,枪托上嵌有黄金,上刻“致好友萨尔瓦多.阿连德,菲德尔.卡斯特罗赠”。但多年来,阿连德的支持者几乎一致说他是被政变军人杀害的;另一个版本则称,阿连德是在总统府外台阶上的激战中被杀。旋即皮诺切特建立军政府,中止宪法、解散国会、实施严厉的舆论管制、取缔所有左翼政党、暂停一切政治活动。此次政变还被视为冷战阶段,美苏两大强权在智利激烈角力的象征。

    阿连德当选智利总统

    阿连德出生于1908年6月26日,和皮诺切特是同乡。年轻时阿连德就参加智利社会党并成为其无可争辩的领导人,他先后担任过内阁部长、众议员、参议员等职,直至参议院议长。1952年、1958年、1964年,阿连德三次竞选总统失利,他曾自嘲说自己的墓碑上应该刻上“下一任智利总统长眠在此。” 阿连德长期公开批评资本主义、支持工人运动、致力于推动社会革命,因此他在从肯尼迪到尼克松的历届美国政府中都不受欢迎。华盛顿担心智利会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并效法古巴加入苏联阵营。

    美国在智利拥有实质性的经济利益,一旦激进的左翼执政,一些大公司的投资极可能被国有化或没收。尼克松政府对阿连德的仇视最深,1970年9月,尼克松总统指示中情局:“把智利经济搞垮,让阿连德上不了台,上了台也要把他赶下来。”

    古巴成为南美左翼运动的向往

    在1970年一场关乎智利未来命运的总统大选中,美国资助保守派候选人、前总统若热.亚历山德里;阿连德也从苏联那里获得财政支持。阿连德的人民团结联盟在大选中获得36.2%的微弱多数、亚历山德里为34.9%、排名第三的基督教民主党候选人拉多米尔.托米克得票为27.8%。依照当年智利宪法规定,如果没有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选票,将由国会从得票最高的两名候选人中选出总统,通常做法是选择得票最高的候选人。大选后,美国中央情报局联系即将卸任的智利总统埃杜阿多.弗雷,希望他能说服所在的基督教民主党在国会投票中支持亚历山德里。按这一计划,亚氏在就任总统后将立刻辞职,并举行新一届大选。弗雷就能够合法地再次竞选总统(智利宪法不允许同一人连续担任两届总统,但对非连续的当选不设限制),依彼时情势,他应能轻松击败阿连德。但智利国会最终还是选择了阿连德,条件是要他签署一个“宪法承诺条款”,保证尊重并遵守宪法,所展开的社会改革不能破坏任何宪法条文。

    阿连德一就任总统,即着手推进号称“智利社会主义之路”的规划,包括大型工业(铜矿、银行等)的国有化、彻底改造医疗卫生系统、改革教育系统、给儿童提供免费牛奶、深化前总统弗雷的土地改革等。由于智利总统任期六年,不能连任,因此阿氏急于调整经济结构,“要想使他的事业得到继承,他不仅要组织改革,更重要的是必须获得成功。”

    阿连德一心在智利推行社会经济改革

    阿连德的具体措施包括:开征“福利税”、延期偿付外债、对国际贷款人和外国政府的债务不予偿还、提高工资、同时冻结物价。这些措施招致了地主、中产阶级、保守派、罗马天主教会(天主教会对政教分离的教育改革方向强烈不满)的一致反对。阿氏政策的中心是土地改革,这一改革在弗雷执政时就已启动,前政府没收了全国约1/5-1/4的易于接管的财产,但阿连德政府的目标是没收所有超过80公顷有基本灌溉的土地。另外,阿氏期望通过提供(在实行了国有化的企业中或者公共工程项目中的)工作机会,改善最贫穷国民的经济社会福利。

    在阿连德任期的第一年,在经济部长奉行的扩张货币政策下,短期经济状况十分喜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工业增长12%,而通货膨胀率从34.9%降至22.1%,失业率也明显回落至3.8%。但到了1972年,这一成果未能得到保持,出现无法控制的高至140%的通货膨胀;而政府采取的冻结物价政策反使得黑市上的大米、大豆、糖、面粉价格飞涨,超市货架上都看不到这些基本食物了。阿连德政府在1970年、1971年数次欲提高工人工资,却都被食品价格的连续上涨抵消。

    卡斯特罗到访智利

    1971年,阿连德政府不顾美洲国家组织条约的规定,与古巴恢复外交关系。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对智利进行了一个月的超长访问,他公开对阿氏提出内政建议,出席大型集会,这让虎视眈眈的智利右翼认定,“「智利社会主义之路」就是要将智利送上与古巴一样的轨道。”

    1972年10月,由没落中产阶级发起,卡车司机、小商人、一部分职业团体和学生积极参与,智利爆发第一波大规模的罢工浪潮,这次延续24天的罢工给经济以重击。同时,智利超过一半的出口依赖于铜,1971-1972年,国际铜价从1970年高峰时的66美元每吨,下降至48-49美元每吨,国际铜价的波动使危机中智利经济“雪上加霜”。

    执政期间,阿连德政府与基督教民主党主导的国会摩擦不断。基督教民主党立场中间偏左,但在阿连德任内,该党与右翼的国家党结成联盟。他们指责阿氏将走古巴式道路,试图推翻他的一些激进改革措施。阿连德的政策和与哈瓦那的亲密联系,使远处的尼克松政府忧心忡忡,美国不断透过多边组织向智利施加经济压力,尼克松总统下令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渗透阿连德在国会与军中的反对派。

    皮诺切特和来访的卡斯特罗出席活动

    智利国内对军事政变的担心由来已久,最早在1972年便有流言传出。1973年,因铜价快速下跌,智利经济坠入低谷。到9月,恶性通货膨胀和商品短缺导致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虽然经济指标下滑,但是阿连德所在的人民团结联盟在1973年早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所获席位仍些微上升至43%。此时基督教民主党与右翼的国家党结盟(“民主同盟”)反对阿连德政府,反对派在国会占多数但未过2/3,阿连德政府与国会的矛盾陷入僵局。

    智利军方试图政变

    1973年6月29日,罗伯托.索帕上校指挥的第二坦克团包围拉莫内达宫,但政变未遂;8月9日,弹压了索帕反叛的陆军总司令卡洛斯.普拉茨将军出任国防部长,但此决定招致军队普遍不满,导致他在8月22日一并辞去该职及所兼陆军总司令一职,皮诺切特将军取而代之。阿连德政府担心警察部队的忠诚度,始终不敢用之来平定军人发起的叛乱。

    1973年8月,智利宪政危机浮出水面,最高法院抨击政府执行土地法不力,而国会指责阿连德政府违宪,号召军队维持国内秩序。9月上旬,阿氏欲通过公民投票来解决危机,但他还没来得及行动,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领导军队突然出手,阿连德在总统府前中弹身亡,在南美大陆,他的形象如同切.格瓦拉一样,成为了左翼革命的标志。

    阿连德在政变后撤离总统府

    美国是否在军事政变前插手了智利政治?外界对尼克松政府介入程度至今众说纷纭。可信的是,中央情报局在皮诺切特军事政变前两天就得到了准确消息,但其坚称“没有直接参与”政变。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向尼克松总统汇报说:“美国没有发动政变。但是尽力创造政变的条件,包括领导经济制裁。”2000年白宫解密的文件显示,中情局曾企图在1970年阿连德就职之前推翻之,计划代号“福贝尔特”,这导致其时的智利陆军总司令勒内.施奈德被暗杀。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会晤皮诺切特

    解密文件还表明,美国情报机构在智利军事政变前3周,决定拿出100万美元做反对阿连德势力的活动资金。皮诺切特执政时期智利秘密警察机构DINA的头目曼纽尔.康特雷拉斯,曾在1974年至1977年间为中情局提供机密情报,美方为此于1975年向他支付了一次性酬金。在1973年皮诺切特上台执政后的5年时间里,康特雷拉斯执掌情报系统,位高权重,他在智利的地位及人们对他的惧怕程度一度仅次于总统皮诺切特。1976年,康特雷拉斯策划了对正在华盛顿访问的前阿连德内阁外长、皮诺切特的政敌奥兰多.勒特里尔的谋杀;前陆军总司令普拉茨于197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遇刺身亡。1977年,美国中断与康氏的联系,他在1993年因军政府时期犯下的谋杀罪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

    智利军政府成立

    皮诺切特执掌智利

    1973年9月11日发动政变后,皮诺切特军政府对左翼政治活动的镇压导致至少约3,000人被杀或失踪,超过27,000人遭监禁或拷打,一些人被迫流亡国外。

    政变初期建立的军政府,从1973年9月11日-1974年6月27日,由陆军代表—皮诺切特和海军、空军、宪兵各派一名代表组成,军方原本安排由四人轮流掌权,但皮诺切特的首要地位不久就得到了巩固。皮诺切特在回忆录里称自己为政变领导者,是他作为陆军总司令牵头与海军、空军、宪兵达成了政变计划。但近年来有和皮氏同时期的高级军官指出,他只是在政变发动前几天才勉强介入其中,且在政变过程中接受了其他军种(尤其是海军)的领导。

    1974年6月27日,皮诺切特自任智利最高领导人。1974年12月17日,皮诺切特自任总统,并一直干到1990年3月11日。他的军衔也提升到“大元帅”,此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脑和智利开国元勋得到过这一军阶。军政府中的空军代表古斯塔博.雷逐渐对皮诺切特的独断专行不满,1978年7月24日,雷被逐出军政府。

    智利军方在政变后控制街头

    1977年至1978年间,因对美洲大陆南端的三个小岛(Picton, Lennox and Nueva)归属发生争执,智利与同处军事独裁下的阿根廷濒临交火边缘,和两国都交好的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派出特使,化解了一场战争。1984年,智利以同阿根廷签署条约方式获得对争议岛屿的主权。

    皮诺切特上台后,面对崩溃的经济局面,大刀阔斧的采取了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措施,他称自己希望“将智利变成一个企业家的国度,而不是无产者的国度。”皮氏大胆起用“芝加哥男孩”(Chicago boys、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过的经济学家,货币政策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影响)来贯彻他的放松经济管制和私有化等主张。

    智利军队逮捕左翼人士

    皮诺切特政府先后废除最低工资,取消工会权利,将养老金体系、国有工业和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税收。这些政策的支持者们(特别是弗里德曼本人)宣称,“智利奇迹”是因此产生的(1970年-1990年,智利人均GDP实际增长了35%)。反对者则指出,智利失业率从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40%。到皮诺切特当政的最后几年,情况才略有改善,1990年失业率降至7.8%,阿连德时期的物资短缺现象也得到改善。

    因受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80年代是其他拉美国家“失去的十年”。反观皮诺切特治下的智利,经济却保持了强劲且持久的增长,皮诺切特政府的经济政策有三个主要目标:经济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稳定通货膨胀。1985年,智利发起第二轮私有化改革,修改之前的提高关税政策,并赋予中央银行更大的权力。80年代中叶,智利约45%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下,到了1992年,智利的失业率下降到5%以下,每年平均GDP增长率达到6.2%。皮诺切特下台后,其继任者虽均为中左派,但他们继承了他的经济政策。

    皮诺切特执掌智利最高军政权力

    智利军政府在建立之初便与古巴断交,南美的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也纷纷建立右翼军事独裁。六国制定了“秃鹰计划”,旨在打击同盟国中的左翼“颠覆分子”、游击队和他们的同情者。

    智利是1982年4月-6月的福克兰战争中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南美洲国家,这使智利与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政府关系密切。里根、老布什执政时,华盛顿默认了皮诺切特政权,并提供军火物资。

    智利民众发起抗议

    1980年,智利过渡宪法条款规定,1988年10月5日将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给予皮诺切特新一届8年任期,如得不到多数支持,则在1989年做总统大选,1990年还政于民。1983年5月,皮诺切特政府镇压了反对派和劳工运动组织的示威及罢工。

    1986年,智利安全部门发现被取缔的智利共产党武装分支曼纽尔.罗德里格斯爱国前线(FPMR)走私的80吨武器,这一行动由古巴情报部门暗中操作,苏联和东德也介入其中。9月,其中一些武器被FPMR用于对皮诺切特的未遂暗杀,皮诺切特仅受轻伤,但他的5名保镖身亡。

    皮诺切特在卸任总统后续任陆军总司令

    1989年,智利举行总统大选,投票结果是反对票56%,赞成票44%,心高气傲的皮诺切特在选举中失利,被迫同意交权。中间偏左的基督教民主党的帕特里西奥.艾尔文获胜, 1990年3月11日,皮诺切特离任。

    皮诺切特和伊苏列塔将军交接军权

    皮诺切特卸任总统后,根据1980年宪法的规定,仍保留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至1998年3月;他还可在智利参议院拥有一个终身参议员席位,皮诺切特因这一职位获得司法豁免权。

    撒切尔夫人在伦敦拜访皮诺切特

    1998年9月,皮诺切特前往英国就医,休养期间遭西班牙法官加尔松发出国际逮捕令,于伦敦被捕后被软禁在他动手术的诊所,后来改于一个租来的豪华房子。西班牙法庭发出的传票,将其拘禁在伦敦家中达503天,经智利政府和军方多轮交涉,2000年3月2日,英国布莱尔政府以健康原因决定不将皮诺切特引渡至西班牙,他乘智利空军派来的专机回国。撒切尔夫人曾专程拜会滞留伦敦的皮诺切特,一直感念于皮氏在英阿战争时出手相助的她说,“我知道我们欠你的有多少……”

    智利陆军总司令伊苏列塔迎接皮诺切特回国

    2000年3月皮诺切特从英国返国后,又遭到智利法官古斯曼以绑架和杀人罪起诉,这引起军方强烈反弹。智利陆军总司令奥斯卡.伊苏列塔向总统拉戈斯明示,军方首脑们认为逮捕皮诺切特将军的决定威胁了智利的和平和稳定,并要求举行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以便让他们在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刻有发言权。之后,一家上诉法庭暂时终止了对受到绑架和谋杀指控的皮诺切特将军发出的逮捕令;2002年,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诺切特因为血管痴呆症不适宜出庭接受侵犯人权的指控,他随即放弃在参议院的席位;2004年5月,智利最高法院又裁定皮氏具有接受审判的能力,同年12月他遭到多项罪名的起诉。2006年11月25日,皮诺切特在度过91岁生日后,指派夫人宣读一份声明,称愿意承担在执政17年中所发生事件的政治责任。但是他再次为自己辩护,声称1973年军事政变的唯一目的是“使智利变得强大起来,避免走向分裂。”他拒绝了“独裁者”的帽子,皮诺切特说:“我不是独裁者,因为独裁者都不能善终,而我现在却过得很好。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会选择像从前那么做!”

    智利军队为皮诺切特举行军事葬礼

    2006年12月3日,皮诺切特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和肺气肿送往圣地亚哥军医院接受治疗。10日14点15分,皮氏在该医院去世,终年91岁。消息在圣地亚哥引发骚乱,多人被捕。12月12日,皮诺切特的葬礼在圣地亚哥军事学院举行,智利国防部长布兰洛特代表政府出席,陆军总司令伊苏列塔在葬礼上发表讲话说:“皮诺切特是在国家处于最严重危机的时候承担起领导国家的职责,他当时确信没有其它办法能使国家摆脱危机。”

    发布于:天津市

    TOP